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基层联播
易岗成长记丨赵楠:待到“沙场秋点兵”
时间:2025-09-15  作者:  新闻来源:内蒙古检察  【字号: | |

为抓实能力培养这个“基础工程”,自治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永君在今年的全区检察长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推行“学中干、干中学”,加大易岗交流、跟班学习力度,特别是实行业务、综合部门人员交流轮岗锻炼,实实在在提高复合能力。今年3月开始,自治区检察院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第一批易岗学习。让我们一起感受易岗学习人员的所学、所思、所悟、所得。




年初白雪素裹时离开自治区检察院,带着壮志与激情,翻过大青山重重褶皱,来到传奇的北魏重镇、帝王之乡——武川县,转眼已过半年。这半年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在基层的泥土里,感受到比书本更鲜活的道理,从一个追求业务精湛的“匠人”,逐渐成长为需要置身县域发展、协调各部门的“多面手”。




从兵到将:角色转化的自我修行


八年前,从基层院遴选到自治区检察院,从检察人员到检察官助理,从“刑事检察”到“民事监督”,身份和业务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认识上还是一个命令、决策执行者的思维,总觉得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用心写好每一篇综合材料、调研文章,认真办好每一次党日活动等,完成这些具体的事务就是完成好本职工作了。而到武川县检察院任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后,接触了陌生的财务、后勤工作领域。这些不仅需要我加强新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在分管的领域内站在一个“制高点”进行谋划,并协助检察长对院里的日常工作进行全盘统筹。在自治区检察院工作的时候总觉得工作就是具体事务,那时候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作为“兵”怎么谋划,谋划什么。现在才真正理解何为“谋划”,真正感同身受作为领导走好每一步“棋”需要先摆“棋盘”。而我现在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兵”如何过河,还要关注“帅”是否面临被将等问题。走上领导岗位,我开始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压紧压实“一岗双责”,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



从事到政:服务大局的认知转变


从检十四年,政治理论学习方面,曾以为做好每一次学习笔记,认真参与各类研讨等就是学懂的表现;在业务方面,也曾以为“致广大而尽精微”是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推演法条、翻看证据,做到认定事实客观、适用法律精准就是办好个案的标准。这种想法在参加县委、县政府的各类会议中逐渐发生改变。我开始思考武川县检察院在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在服务大局中需要主动作为,不能只专注于依照法条办理案件,更要注重“三个效果”的有机结合,以及成果的转化。也就是说,不能只盯着个案,而忽视个案背后的成因分析与社会综合治理。检察机关不只是惩罚犯罪,还要综合履职去守护弱势群体,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司法为民……一个个文件与政策,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切实需要我们以履职来落实的具体事件。


还记得第一次下乡慰问,恰遇大雨,踩着泥泞走到当事人家中时,裤脚已沾满黄泥浆。一个怯懦的小女孩拉着爷爷奶奶衣角走到我们面前,当我握住她粗糙的手时,心里五味杂陈。那一刻突然想起以前办公室里,整齐码放的图册与法律文书,竟不如小女孩指缝间的纹路来得真切。也是那段时间,常常失眠,夜里在办公室翻书读到“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时,忽然惊觉自己过去总用统一的法律标尺丈量千差万别的民生,恰如用城里的尺码裁乡下的衣裳。这种认知的震荡,比任何培训都来得猛烈。正是认识上的转变,我更加重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与典型案例的撰写,主笔撰写的3篇案例,其中,“赵某某猥亵儿童案”被呼和浩特市检察院评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并被自治区检察院第九检察部内刊采用。



从知到行:正向反馈的能量注入


博士毕业后,我从一个纯粹的业务干部到走上领导岗位,身上多了许多责任与使命。上半年,刑事检察方面,建立“刑检大学堂”“每案质检”等制度,在案件数量普遍下降的同时,确保监督质效和文书质量的明显提升;与法院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诉判一致率100%;深化行刑衔接,常态化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凝聚打击犯罪工作合力。军地检察协作方面,我们联合多部门对涉退役军人饮食的场所开展专项检察监督,对“西水头村惨案遗址”督促治理,都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开展法治教育讲座、邀请军人代表观摩庭审、共同举办党日活动、走进退役军人光荣院等活动,绘出了军地检察协作的武川实践路径。这一实践不光是“军地协作”的工作经验,更是党建与业务融合履职的经验。在自治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工作期间,虽然我一直协助支部书记落实党建工作,努力做了很多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自己对党建、业务融合的方式方法、深度与创新等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来到武川,站在一个统筹党建与业务工作的领导角度,我似乎才真正认识到,党建为什么要与业务共建并融合,以及以党建带队建的重要意义。




从分到总:凝心聚力的成果显现


来到武川县检察院,各项工作得到了班子成员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检察长更是从对年轻干部培养的角度,搭平台、给机会,帮助我以最快速度过渡并适应“常务”这一角色。有了检察长的倾囊相授,自己对常务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除了分管领域,对院里其他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六月初,我牵头带领三个业务部门的骨干,先后提出5个在全国检察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中没有的新监督点与模型。为了改变武川县检察院一直以来理论研究不积极的现状,我主动带头申报课题、撰写理论文章。上半年共撰写三份课题申报书,其中一项获批呼和浩特市检察院重点课题;个人撰写了四篇论文,其中一篇获最高检首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学学科建设与检察案例研究”征文一等奖,一篇在河南法治日报发表,另外两篇正在按照编辑要求进行修改。宣传工作依据重大节点、节假日提前规划,以自创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进行普法和工作宣传。七月初,普法漫画《武川三宝守护记》获第三届全区“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公民素养”优秀法治作品奖。积极参与公益诉讼案件的质效研判、理论研究制度制定、绩效考核方案修改等各项工作,把“严管就是厚爱”贯穿到作风建设和日常工作管理中。


回望这一路,从自治区检察院的“坐而论道”到基层的“躬身实践”,收获的不仅是工作经验的积累,更是内心的成长与蜕变。基层的广袤大地上,除了吹不尽的野草,还有耸入云霄的红杉,这里,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