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基层联播
执检察之“笔” 绘生态长卷
时间:2025-10-10  作者:  新闻来源:内蒙古检察  【字号: | |

督促修复林地14.2万亩,保护“三北”防护林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26亩,保护草原18.61万亩;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件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法院支持率100%;1个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40个案件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三载耕耘,硕果盈枝。为期3年的“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成效显著,全区生态环境检察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

综合履职 联动守护生态安全

内蒙古有大兴安岭的林海、黄河流域的湿地、呼伦贝尔的草原,还有“三北”防护林的生态工程,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每一寸土地都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

长期以来,我区生态环境治理面临一个突出难题:“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如一条河流穿过多个盟市,上游治理了,下游却出现污染;一片草原跨区域分布,这边禁牧了,那边却过度放牧。单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力量,很难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保护。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检察人员开展古树保护行动。(资料图)

自治区检察院针对内蒙古生态特点量身定制“守护方案”,以“四大检察”综合履职、统筹联动,守护生态环境安全。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是“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之举。今年4月,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检察院检察人员在履职中发现,2023年《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项目(一期)》两个标段地跨科右中旗、扎赉特旗两个旗县及三个苏木,有2万余亩的“三北”防护林存在造林成活率严重不足、管护严重缺位,且部分标段已通过验收,国家项目资金即将给付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态安全,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随即,科尔沁右翼中旗检察院将案件线索报送至自治区检察院兴安盟分院(以下简称兴安盟检察分院)。兴安盟检察分院启动两级院一体化办案机制,通过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制发《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预警函》、召开座谈会等有效措施,督促行政机关及时、依法履行沙地治理项目的监管职责,运用法治手段守护了“三北”工程的建设。

“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启动后,自治区检察院持续深化与生态环境、水利、林草等部门协作,先后部署“检察公益诉讼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检察公益诉讼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等专项监督行动,联动守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2023年以来,全区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领域案件8168件,制发检察建议5268件,提起公益诉讼573件,以检察之力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体推进 构建高水平保护模式

进入9月,呼伦贝尔大草原秋意渐浓,鄂温克族自治旗某林场内,新播种的草仍然有劲地生长着,它们“联合”新装的网围栏,将沙土牢牢锁住,这都是“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的“功劳”。

该林场是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施业区内多处林木枯萎、植被缺失,自2012年起沙化面积逐年扩大,治理前高达3万余亩。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检察院检察人员巡查河道,织密河道生态“防护网”。(资料图)

2023年6月,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在专项监督中发现这一线索。因该区域跨鄂温克族自治旗与新巴尔虎左旗,两地检察机关联合开展公益诉讼调查后,将线索移交至呼伦贝尔市检察院。

2024年12月27日,呼伦贝尔市检察院向呼伦贝尔市有关行政机关制发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其指导协调下属单位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加强林草地巡查与荒漠化综合防治。今年7月,该院跟进监督了解到,当地政府已投入4100万元补植草原、3291万元安装网格纱帐。目前,已播种草籽、安装网格纱帐18000亩,沙化地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包含山林、河湖、草原三大保护协作统一行动。每一项都有明确的“主场”和“靶心”:山林保护协作统一行动以大兴安岭为“主场”,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重点,检察机关重点守护森林资源,打击盗伐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行为;河湖保护协作统一行动以黄河和“一湖两海”为“主场”,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检察机关从清理河道“四乱”到监督水土保持,从治理污染水域到追缴生态修复费用,全力让每一滴水变得更清澈;草原保护协作统一行动以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为“主场”,以荒漠化防治为重点,检察机关严厉打击违法开垦草原、超载放牧等行为,让草原绿起来、“肥起来”。

3年来,全区检察机关立足地方特色,构建起衔接顺畅、配合有力、监督有效的高水平生态保护机制,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部署开展“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依法严惩盗采矿产资源犯罪”等专项活动,审查逮捕破坏生态环境犯罪904件1379人,审查起诉5966件8213人,让法律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凝聚合力 织密生态环境保护网

生态保护是一场硬仗,检察机关在推进“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中时有挑战:如生态案件涉及水土保持、碳汇核算等专业领域,对检察官的知识储备要求极高,需要专业来支撑;跨区域协调难、生态修复周期长等也是检察机关的办案难点。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检察院检察人员实地查看涌丰渠修复情况。(资料图)

自治区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张云龙说,针对办案中难点堵点问题,该院拿出了务实解决办法,通过强化专业支撑,组建骨干专案组,联合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的专家共同论证,让办案更专业;建立“三级院一体化办案”模式,深化“林长+检察长”“河湖长+检察长”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凝聚多方合力,构建起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新格局;邀请3300多名“益心为公”志愿者、聘请公益诉讼守护人和群众代表监督办案质效。

“内蒙古检察机关以‘钉钉子’精神,守护生态安全,高效回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今年7月,15位全国人大代表走访调研内蒙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时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我们将持续完善‘林长+检察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建立跨区域生态检察协作联盟,让‘上下游、左右岸’治理真正实现‘同步同行’。”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赵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还将紧盯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大涉生态公益诉讼办案力度,让内蒙古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持续助力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