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文学作品
悦读 | 又到端午
时间:2016-06-13  作者:张浩  新闻来源:呼市检察院政治部  【字号: | |

  

   转眼,又到了端午,才发觉每年的春天好像都是如此短暂。提起端午,铺满我脑海的总是故乡阳光明媚的初夏。

   天蒙蒙亮,一家人已经精神抖擞地走在上山的路上,大人们排成一列,孩子们叽叽喳喳像欢快的鸟儿,围绕在队伍四周。清晨薄薄的雾气里,耳朵上夹着的艾草吸饱了空气中的水分,急不可耐地散发着它那独特的气味儿,涨得我身上的每个毛孔都兴奋地舒张开来。每年过节我总是这样的,在兄弟姐妹们奇怪的眼神里,把艾草别在耳朵上,一边跑一边任由它们在耳边跳着炫耀的舞蹈。身上没有艾草还怎么算过节呢?这一刻我仿佛比他们都牛气。

   登高要趁早。我们来到山顶,已经有些人三五成群地在那里欣赏锡伯河谷的美景。一直等到下山,太阳都还没出来,却发现街上人家的大门都已经挂上了艾草、柳条和纸葫芦。那纸葫芦红彤彤、明灿灿,雄赳赳地挺着肚子,甚是讨喜。它们跟旁边垂头耷拉脑的艾草和支棱着的柳条一起,构成了一幅凌乱又和谐的画面。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挂纸葫芦。但葫芦在古人心中确是吉祥福瑞的灵物,有化煞收邪、趋吉避凶的妙用。

   远望荆襄地,登舟唱楚骚。这个南方色彩浓厚的传统佳节,不知道是不是熏染了一些巫楚文化,总有些这样那样的讲究。另一个印象比较深、带着神秘色彩的当属孩子们手腕上那一缕缕“五彩线”了。刚开始戴上,感觉自己走路都在飘。前一天学校还没放假的时候,大家就争论起来,谁的好看,谁的结实,谁的花样多,谁的用料考究……俨然一个比拼女红和家风的竞技场。小小的五彩线,寄托了祝福,承载着自豪,更流淌出一个家的基因。正因为如此,等过了端午,手腕上的五彩线怎么处理,就成了一大难题。有的不以为意,随手扔了;有的恋恋不舍,等到别人笑话才扔掉;有的遵循着古老的传统,经过一些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程序,顺理成章地扔掉;还有的把它当成护身符,一直戴过整个夏天,睡觉洗澡都不舍得摘下来,最后变得油黑锃亮。

   谈起人们过节的主题,无疑是粽子。它是主妇们的必修课,是孩子们嘴上的念想,是家人团圆的盛宴。从第一眼看到妈在灯光下包粽子,我便爱上了它。很多次,我跟妈学着包,从三片叶到四片叶,从江米到黄米,从红枣到葡萄干,几年过去,我只包成过屈指可数的几个瘪粽子。以至于后来我要帮忙,妈总说:“你快别渲事啦!”这是赤峰话,本来是哪两个字不清楚,但我觉得用“渲事”挺形象的。包粽子这件事,我总是架势很大,效果甚微,有时候还帮倒忙,也只能起个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罢了。

   我自己虽包不成,但还是喜欢在妈身边静静看着,看着她变戏法——四片长长的苇子叶叠在一起放到江米水中一过,就成了一个牢不可分的整体;双手一拢,片状的叶子卷成了一个完美的漏斗;左手掐住,捞出几把江米装在漏斗里,中间适时地埋入红枣,等米凸出斗沿少许,便盖上“盖子”;一顶、一握,大概的形状便出来了;细长的马莲叶是天然的丝线,随便扯一根,蝴蝶穿花般地绕几圈打上结,一个坚挺饱满的粽子便成了!这寥寥五个步骤,对于我来说简直是难以逾越的高山,而对于妈,每年这个时候她会专门腾出一天,白天赶集置备东西、晚上包粽子。一个接着一个,一盆接着一盆,那么多粽子一夜之间像从流水线上走下来。

    昨晚与妻通电话,问妈在干嘛,妻回答,妈在包粽子呢。一瞬间,我又看到了灯光下的她。她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快,那么不可思议,但握粽子的不再是我记忆中那双细腻秀美的手,那双手皲裂、粗糙,掌间布满了老茧,指关节微微有些变形,她就用这双手一个接着一个、一盆接着一盆地忙碌着。今年包粽子,我又没在她的身边。想想这是第几年了?……很久了,从到北京上大学起,我就再没跟她学过,哪怕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想到这儿,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淌了下来。妻听到我这边没了声音,问我怎么不说话,我顿了顿,说,让妈少做点,过节我尝两个便好。妻笑了,妈说这次你过来,粽子管够。我没办法再答。为了能让千里之外的儿子吃上这十二年来第一口自己包的粽子,她不辞劳苦。

    转眼,又到了端午,才发觉每年与家人相聚的时光都是如此短暂。提起端午,铺满我脑海的总是妈包粽子的样子。

专题活动1
专题活动2
专题活动3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世纪五路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
电话:0471-6662099 邮编:010020
技术支持: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