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坡坎,可能阻隔轮椅上的希望;一级台阶,或许成为生命通道的障碍。近日,在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一场特殊的“验收”正在温暖进行。视力、听力、肢体残障人士化身检察机关“就医体验官”,实地检验医疗机构无障碍环境建设与适老化改造的成效——这背后,是一场由兴安盟检察分院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凝聚残联、卫健委等部门推动的民生就医蜕变。
公益诉讼 从发现到破题的深度监督
今年5月,兴安盟检察分院在履职中发现,5家盟级直属公立医院及120急救中心存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与适老化改造不规范问题。从无障碍停车位被占用,到低位服务设施缺失;从无障碍卫生间轮椅回转空间不足,到120系统缺乏一键呼救、大字版等功能……这些看似细微的“不方便”,实则是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就医路上的“拦路虎”。
检察机关立案调查后,于6月16日向行政机关公开送达检察建议,围绕无障碍医疗设施、就医服务、信息建设及相应的适老化改造等三大领域,提出全面整改要求。这不是简单的纠错,而是对公共服务本质的深度思考——医疗机构的核心是救死扶伤,若因环境障碍让特殊群体望而却步,便背离了医者仁心的初心。
系统整改 硬设施与软服务的双重升维
收到检察建议后,行政机关迅速启动全盟专项整改。整改不是应付检查的表面对接,而是以检察建议所涉医疗机构为重点,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采取自查自纠,对全盟公立医疗机构的整体性、系统性的重构与升维。
硬件上,对两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医院协调搬迁新址并通过整改验收;就120急救系统申请专项资金,将适老化改造、一键呼救等功能全部纳入系统升级方案,升级改造工程正按方案推进。软件上,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指引》,引导医疗机构组建7支志愿者服务团队,出台并施行《“社工+志愿者”无障碍全流程服务规程》面向“残疾人和65岁以上无陪护人员”开展“免费全陪诊”服务。截至目前,检察建议中涉及的30个问题和全盟20家公立医疗机构自查自纠发现的49个问题中,除正在升级改造中“120急救系统”两个问题外,其它77个问题完成整改。
沉浸体验 从制度到温度的质感转变
整改成效好不好,使用者最有发言权。“益心为公”志愿者、肢体残疾体验官李建华感慨:“过去看病总是担心车没处停,使用轮椅、上厕所、交款、检查各种不方便。现在不仅设施全,还有爱心服务队全程服务,太好、太贴心、太温暖了!”听力障碍体验官闫宝峰表示:“有了手语翻译和志愿者帮助,我可以独自看病了,非常有尊严!”这些朴实话语,印证了整改的质效。过去曾经被忽视的细节,现如今汇聚成一条安全、便捷、充满尊重与关怀的就医之路。
自治区人大代表温艳林表示:“不用文字说成效,而是用实打实的现场体验来验证成效。这个案子办得好,做得实,办案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令人信服!作为人大代表,我今天代表全盟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为你们点赞!”
多方共治 公开听证多维度监督凝共识
实地体验结束后,兴安盟检察分院在兴安盟人民医院召开督促整治医疗机构无障碍环境建设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公开听证会。汇聚了从自治区到盟级的检察、残联、卫健委、民政等多方力量,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监督。会上,检察机关详细介绍通过公益诉讼审前程序监督推动行政机关系统性整改的案件事实及相关证据。行政机关全面阐述履职过程、问题整改具体举措及取得的治理成效。“整改效果显著,行政机关履职到位,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经过闭门评议,听证员的一致结论为这场持续跟进的监督画上了圆满句号。
思考升华 从小切口到大民生的格局跃迁
此案是聚焦医疗机构无障碍环境建设与适老化改造,更是对医疗机构公共服务本质的回归与升华。它探索出“检察监督+行政监管+志愿服务”的多维治理模式,实现了从单一问题整改到系统性建设的跨越。它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从满足大多数向包容每一个人转变。当轮椅使用者顺畅通行,视障人士从容就医,听障患者高效沟通,折射的不仅是设施完善,更是城市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