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作品
【检察文化】武川检察赋
时间:2025-03-10  作者:  新闻来源:武川县检察院  【字号: | |

观夫北疆锁钥,龙骧之地,襟三关而带九原①。昔郦元注水经,已叹其形胜②;恰逢检徽耀风雪,更彰其庄严。谨以汉赋遗韵,述法治新章,赋曰:山河表里,形胜无双。阴山横绝苍昊,大黑河润沃壤。昔者鲜卑饮马,踏碎贺兰冰雪;英烈挥戈,染红敕川霞光。白道驼铃犹闻丝路遗韵,大青山脊永镌铁血华章。天赐武川以形胜,史予斯地以沧桑。法立公器,检守纲常。法度昭彰,既承天道之刚正;民情通达,犹秉坤德③之柔长。扫黑除恶,涤荡阴霾而现玉宇;析律决疑④,匡扶正义不避锋芒。公益诉讼,护佑青山碧水;检察监督,守望麦浪廪仓⑤。三尺案牍连阡陌,一腔热血映轩窗⑥。稽古观今,薪火相传。昔李冲变法,肇基北魏法治⑦;今检徽耀彩,续写盛世新篇。微毫必察,秋毫明辨于堂前;重器长鸣,雷霆震慑于幕后。科技强检,云端架取证之桥;智慧赋能,数据织监督之网。公诉席上,雄辩若黄河奔涌;调解室中,春风化冻土新芳。至若雪沃北疆,琼苞蕴春华之兆;光凝检徽,霜锷淬星芒之辉。检服凝露⑧,恰似包胥楚庭之泣⑨;卷宗盈室,犹闻吉甫清风⑩之咏。立检为公,铸法威于九鼎;执法为民,播德泽于四方。看取阴山明月,长照法治丰碑;且听敕勒新歌,永颂检察华章。

赞曰:山河襟带法治魂,检徽映雪愈精神。阴山巍巍铸剑胆,黑水汤汤润琴心。明察秋毫匡正义,胸怀赤县为人民。今朝再续凌云赋,法治长风万里吟。

注释: ①“襟”“带”为古代地理术语,形容山川形胜之势,化用《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句式。“三关”指武川周边阴山古道上的白道关、五原关等军事要塞;“九原”为秦汉古郡名(今包头九原区),代指河套平原核心区域。此处象征检察工作如关隘般守护法治边疆,如河网般滋养社会正义。

②“郦元”即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其《水经注·河水》详载大黑河水系,赞叹武川“山高林密,水草丰美”。隐喻当代检察工作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如同郦道元以笔墨记录山河,检察官以法律丈量正义。

③“坤德”源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象征包容、滋养与柔韧之力。指检察工作既需刚正执法,亦需柔性司法:如调解纠纷时的人文关怀、保护弱势群体时的温情举措,体现“刚柔并济”的司法智慧。

④“析律”指剖析法律条文,“决疑”出自《汉书·刑法志》“决疑平法”,意为裁断疑难案件。强调检察官需兼具法律素养与明辨能力,尤其在新型案件、法律空白领域,需以专业精神破解司法难题,呼应后文“科技强检”“数据织网”的现代司法创新。

⑤“麦浪”象征农耕文明,“廪仓”指国家粮仓(《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二者并提凸显民生根本。喻指检察公益诉讼职能,通过打击粮食安全犯罪、守护种业安全、保护耕地红线、监督惠农政策落实,守护“大国粮仓”,体现“以法治护民生”的宗旨。

⑥“轩窗”代指检察机关办公场所,化用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孤勇意象。描绘检察官深夜伏案工作的场景,以“热血”喻赤子之心,“映窗”显忘我之态,展现司法工作者“剑胆琴心”的形象。

⑦李冲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核心人物,创“三长制”打破豪强垄断,定《太和律》开北朝法典之先河。将北魏法制革新与当代检察改革并置,既彰显武川所在的北方大地自古为法治试验田,亦暗喻新时代司法变革对历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⑧描绘检察官深夜工作的场景,“凝露”既实指北方寒夜衣袍沾染霜露,亦虚指检察官殚精竭虑的心血凝结。

⑨包胥泣秦庭,出自《左传·定公四年》,讲述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为救国难,赴秦国求援的故事。吴国攻破楚国都城后,申包胥在秦庭昼夜哭泣七日七夜,最终感动秦哀公出兵救楚。这一壮举体现了忠臣为国舍生忘死、矢志不渝的精神,此处取其“赤诚救国”内核。检察官身着检服彻夜履职,其守护法治的执着,与申包胥七日哭秦庭的悲壮形成精神共振。

⑩化用《诗经·大雅》赞颂尹吉甫“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之句。“清风”既指其清廉如风拂尘,亦暗含“风化育人”的德治理念。案卷翻动之声与千年德政清音交织,检察官批阅卷宗时的严谨审慎,恰似尹吉甫以德化民、清风涤世的古风再现,凸显司法者需兼具法律理性与道德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