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学习讲堂
双语普法温暖草原——法润北疆·丝路护航活动在通辽启动
时间:2025-07-21  作者:  新闻来源:内蒙古检察  【字号: | |

双语普法温暖草原

——法润北疆·丝路护航活动在通辽启动


七月的科尔沁草原,雨丝斜斜织了整夜。清晨,微风拂过西辽河畔,细雨未歇,空气中氤氲着草原独有的清新与生机。7月17日,“法润北疆·丝路护航”双语普法送基层活动在历史悠久的“马王之乡”——科尔沁左翼后旗拉开帷幕。自治区检察院、通辽市检察院、科尔沁左翼后旗检察院三级联动,共同奔赴这场“与法同行”的基层普法之约。01:44


上午7时30分,巴嘎塔拉苏木伊和塔拉嘎查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细雨濛濛。受邀参加活动的通辽市人大代表、政委委员,以及嘎查“两委”班子、群众代表等50余人冒雨前来,早早聚集在广场上。当“检察蓝”的身影出现在活动现场时,连日阴沉的云层忽然裂开一道缝隙,一缕阳光穿透雨雾洒落下来。这场双语普法送基层活动,在雨声中迎来了透亮的天光,共同见证法治之光照进草原,温暖人心。


雨幕中的"法治约定"



今天下雨检察官们还如约前来送法,真是把咱牧民的事放在心上了!”农牧民代表们早早等在广场上,裤脚沾着泥点,眼里却闪着期待。自治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刘喆站在广场台前指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和推动者的历史重任,既是“护法的卫士”,又是“普法的先锋”。今年是“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开展面向各族群众的双语普法,让法治成果惠及更多基层群众,是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法治需求的重要载体,更是服务北疆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农牧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凝聚起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法治共识。他表示,农牧区普法是法治内蒙古建设的基础性、长久性工作,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本次活动聚焦普法重点,围绕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法律问题,三级检察院同步开展双语普法“七进”活动,大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等相关法律法规,将普法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牧民家门口。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大家多学一点法律知识,多一份法治意识,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法律成为大家过日子的“好帮手”、解难题的“金钥匙”。



话音未落,一阵清风吹散了厚重的雨云,阳光晒在“萨日朗”移动检察室的蓝色车身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雨中送出的“法治礼包”


雨停的间隙,检察人员捧着一份份沉甸甸的“法治大礼包”,快步走到群众中间。这些礼包里,藏着自治区检察院专门为牧民群众编译的“法治宝典”——双语版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汇编、自治区六部促进条例及相关宣传手册,整整14本,内容祥实、通俗易懂。





座谈会上、法律咨询台前、“萨日朗”移动检察车前,一个个问题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牛市外来商户多,咋防止村民吃亏?”“一人能占两处宅基地不?”……检察官们一一耐心解答:“卖牛就得看清楚、问明白,最好签个合同”“宅基地一人一个才公平”……现场互动气氛热烈,疑问与感谢此起彼伏。嘎查书记轻轻翻阅礼包里的书籍,感慨地说:“这下图书室的书架能摆满了,咱们学法律也不用翻译了!”


冒雨前行的"普法足迹"


云卷云舒,雨丝又密了几分,打在检察人员的制服上,渗出点点深色。三级联动的普法队伍早已分成几路,踩着乡间土路的泥泞,带着精心准备的普法手册,把法治阳光送进企业车间、养牛棚圈、村头柳下和困难群众的炕头。


走进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药香。检察官们没有第一时间走进会议室,而是先跟随企业负责人查看了蒙药古法炮制工序。“像咱们这样的老字号,配方就是命脉。”企业负责人握着检察官们送来的普法书籍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是咱们老字号闯市场的护身符。”向企业问需求、避风险、促发展、强服务,检察机关一直在路上。



在伊和布拉格嘎查服务中心院外,一棵老柳树的枝叶被雨水洗得翠绿。刚才还下着雨,这会儿忽然放晴了,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检察官们索性搬来小马扎,与村“两委”成员、牧民代表围坐在柳树下,像拉家常一样聊起了普法。



在协日勒台嘎查的牛舍里,几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甩着尾巴。当检察官们来到自治区人大代表、黄牛改良先行者、科学养殖带头人布和白乙家庭牧场时,他正站在屋檐下等候。接过带着油墨香的普法礼包,他说:“这场双语普法送基层活动,犹如外面飘落的雨,及时滋润了这片土地。这些书用百姓最熟悉的语言,让法律成为群众身边‘看得见、用得上 ’的好帮手,真正把人民检察为人民落到了实处。”



而在另一处村民家中,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药味。这里住着的村民夫妇疾病缠身,常年需要吃药,日子过得紧巴。检察官们不仅带来了普法书籍,也特意准备了慰问品。女主人抹了抹眼角,哽咽道:“你们不光给我们讲法、送法,还惦记着我们的病,这真是把温暖送到了心坎里,真心感谢你们!”离开时,她拖着疲惫的身体,久久站在家门口送别。


浸润心田的"法治甘霖"


日头偏西,检察官们的裤脚还沾着泥,鞋上还带着草屑,但带回的笔记本上,早已记满了农牧民的法律需求。“萨日朗”移动检察车的轮胎印,顺着雨后的土路,延伸向更远的牧场……正如草原上的谚语所说:“最珍贵的甘霖,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降临”。


法治如风,吹拂草原;普法似雨,润物无声。从城市到牧区,从课堂到田间,法治的种子已在北疆大地悄然生根。“法润北疆·丝路护航”不仅仅是一场普法活动,更是一次法治精神的传递,一次民心相通的温暖实践。冒雨送法送的是安心,双语普法普的是民心。检察机关将立足检察职能,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普法教育贯穿于立法、执法和司法全过程,用法治力量守护民族团结,用真情服务促进民族交融,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



据了解,“八五”普法以来,全区检察机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普法书香润泽草原,以双语法治守护群众权益,充分发挥“法律+语言”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北疆民族地区特色法治文化“资源库”,结合民法典宣传月、民族政策宣传月等重要普法节点,连续五年开展全区检察机关“法润草原·法典相伴”“法润娜荷芽·携手护未来”“法润边疆·法治同行”“法润万家·护航北疆”等双语普法送基层活动,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法律疑惑。五年来,共组织开展普法活动500余次,累计发放36万余份普法资料,为超过30余万基层群众带来一场场法律知识盛宴,努力实现农村牧区、机关、企业、学校、军营、家庭、手机网络等全覆盖,真正让普法教育“活起来”“落下去”,不断提升边疆地区各族群众法治意识。